学校简介
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Jiangsu Health Vocational College)是一所由江苏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省属公办医药卫生类普通高等学校。2015年10月,被列为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
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的前身为创建于1933年的国立中央助产学校,历经华东助产学校、南京卫生学校、江苏职工医科大学等历史时期;2002年,江苏省医学情报研究所、江苏省卫生统计中心、江苏省卫生人才培训中心等单位并入江苏职工医科大学进行资源整合;2005年,与江苏省中医学校合并,筹建高职院校;2009年3月,正式成立江苏建康职业学院;2017年3月,更名为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
据2017年7月学校网站信息显示,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共有浦口校区、汉中路校区和凤凰西街校区,占地面积近500亩,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资产总值达近4亿元;共设有5个二级学院,开设高职专科专业19个;共有全日制在校学生5700余人,专任教师266人。
历史沿革
1933年秋,建立中央助产学校,直属中央卫生部、教育部,由杨崇瑞任学校首任校长。建校初期,学校借用中央医院设施办学。
1934年,在南京石鼓路87号(今南京市妇产医院)筹建校舍,附设产科医院。
1935年,改名国立中央高级助产职业学校。
1946年,迁回南京。
1949年4月,由解放军华东军区军管会接管。
1950年,改名华东助产学校。
1952年,划归南京市卫生局,改名南京第一助产学校。
1953年7月,划归江苏省卫生厅,改名江苏省南京助产学校。
1963年,改名南京卫生学校。
1981年,在学校教学基础上,设立江苏省卫生系统职工医科大学。
1981年,江苏省卫生系统职工医科大学与南京卫生学校合署办学。1991年,撤销南京卫生学校建制。
1995年,更名为江苏职工医科大学,为成人高等医学院校。
2002年,江苏省医学情报研究所、江苏省卫生统计信息中心和江苏省卫生人才培训中心并入。
2005年,兼管江苏省中医学校。
2006年11月,江苏省卫生厅正式报请省政府批准将江苏职工医科大学、江苏省中医学校合并组建江苏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2007年4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同意在两校合并基础上筹建江苏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2008年12月,江苏省卫生厅报请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建立江苏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2009年3月、4月,江苏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分别批准和备案,校名定为江苏建康职业学院。
2017年3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同意江苏建康职业学院更名为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更名后学校的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经费渠道等不变。
院系专业
据2017年7月学校网站信息显示,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共设有卫生管理与基础学院、临床与护理学院、药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医学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5个二级学院,开设19个高职专科专业。
师资力量
截至2019年2月,学校现有专兼职教师8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占45.9%,硕博士教师占60%,“双师”素质教师超90%。近三年,获国家卫健委高层次人才项目、省“333工程"、省“六大人才高峰”等国家级、省级人才项目20余项;学校教科研成果显著,拥有国家级、省级教学科研团队3个。
教学建设
截至2019年2月,开设临床医学、针灸推拿、护理、助产、药学、中药、康复治疗技术、中医康复、卫生信息管理、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等17个专业。其中,与徐州医科大学开展康复治疗学“4+0高职与普通本科联合培养”项目。护理专业与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技术、药学、卫生信息管理(医院病案管理)专业与徐州医科大学开展“3+2”高职本科分段培养。护理、康复治疗技术、医学营养、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与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开展海外本科直通车项目。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为江苏省品牌专业;助产、护理、药学、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为江苏省高水平高等职业教育骨干专业;康复治疗技术、药学、护理、卫生信息管理(医院病案管理)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重点建设专业;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医学美容技术、医学营养、中药学为校级特色专业。
2015年,在第二届全国高校(高职高专)微课教学比赛江苏省比赛中,该院临床与护理学院护理专业曹银老师的作品《单人心肺复苏》,获省级一等奖、国家级二等奖。
合作交流
2012年,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与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合作开办海外本科直通车的项目,招收康复治疗技术、医学营养两个专业。2014年在海外本科直通车项目的基础上,签订协议深度合作“专本硕”连读。
学生活动
2015年,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开展有“争做文明健康人”、“争做优秀医学生”等学风建设主题教育活动;“生命所系、性命相托”医学生宣誓仪式、“知名医学专家进校园”讲座、“走近医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5.12”技能展演节等培养学生对医学事业的敬畏之心活动;“墨海书香”读书节、“读《大医精诚》,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沙龙、“读经典,诵古文”诗词诵读会、“弘扬中医文化”书画比赛等中医文化活动;“关爱夕阳红”、“大手拉小手”、“爱心进社区”等志愿服务活动;“社团巡礼节”、“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文艺活动。